校友会

杰出校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会 > 杰出校友 > 正文

任爱霞

发布日期:2025-05-12 作者: 点击:

一、个人简介

任爱霞,女,1986年9月生,籍贯山西河津,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就职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运城市引进人才、小麦旱作栽培山西省重点创新团队、三晋英才小麦抗旱栽培生理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她扎根黄土高原农业研究十余载,专注旱地小麦探墒沟播抗旱栽培技术创新与生理机制探索,主持省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SCI及核心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一区2篇,二区2篇,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山西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四)。其研究成果为黄土高原一年一作旱区粮食稳产增效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主持的“旱地小麦适水减肥绿色增产技术”惠及百万亩农田。作为教学骨干,创新了“农事农情+生产技术+科研创新+三农政策+经营管理”五导师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农业人才,是山西农业大学“顶天立地”硕博新农人培养体系的践行者。

二、个人事迹(成长故事)

(一)求学之路:从吕梁山麓到农科高峰

1986年出生于河津农村的任爱霞,自幼目睹父辈“靠天吃饭”的艰辛。2006年考入吕梁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后,她系统学习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理论知识,在实验室与田间实践中逐渐确立了对农业科研的兴趣。

2010年考入山西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师从旱作栽培专家孙敏教授。硕士期间,她长期驻扎闻喜试验基地,走访周边村庄百余户农民,调研旱地小麦传统耕作中的水肥管理痛点。为摸清夏闲期耕作对旱地土壤蓄水的影响,她连续3年记录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发现“深松+覆盖”技术可显著提升蓄水效率。这一成果发表于《应用生态学报》,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5年攻读博士期间,她聚焦小麦水肥资源高效利用难题,在山西闻喜、洪洞试验基地开展系统性攻关。针对小麦深层水分利用不足、氮素吸收效率低等瓶颈,她带领硕士研究生连续3年进行田间定位试验,揭示旱地小麦花后耗水规律,她创新提出“宽幅条播-氮肥后移”水肥协同技术,突破性发现宽幅条播配施氮肥对小麦根系调控机理,显著提升深层水分利用效率20%,助推产量增长15%以上。相关成果发表于《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二)职业攀登:从实验师到科研创新导师

2018年博士毕业留校后,任爱霞主要负责全校植物生理实验平台管理工作,创新了“分阶实训+田间课堂”模式,将旱地小麦节水技术融入实验课,带领学生研发“小型施肥播种镇压一体机”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2021年晋升为高级实验师,初步构建了农科学子的实践教学体系。她常说:“农科教育不能只讲理论,要让学生的双手沾满泥土。”

科研战场上,她始终立足黄土高原小麦生产的降水少且分布不均、产量低而不稳、水肥利用效率低等实际问题,申报相关项目《旱地小麦叶片Rubisco与花后氮素利用的协调关系机理研究》,首次将酶动力学模型引入旱作生理研究,从光合生理角度揭示旱地小麦增产潜力,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作物抗逆栽培提供了新方向。2022年转为教师岗,2023年晋升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作为科研创新导师带领研究生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发表优化播期与密度的决策模型,为晋南麦区亩均增产50公斤提供理论支撑。总结的“旱地小麦适水减肥绿色增产技术”被纳入农业农村部、山西省农业主推技术,并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大地情怀:把论文写在黄土高原

作为小麦旱作栽培山西省重点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任爱霞始终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信念。十年来,她带领团队走遍运城、临汾等6市23县,推广旱地小麦适水减肥技术,举办和参加技术培训56场,培训农技骨干3230人次,帮助农户实现亩均增产50公斤、化肥减施20%的显著效益。针对农民“施肥凭经验”的难题,她编制《旱地小麦水肥管理手册》,用通俗语言解读关键技术。2021-2023年,她与巴基斯坦科学家合作开展的“中巴旱区小麦氮高效品种筛选”项目入选国家外专计划,用科技架起“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桥梁。她说:“旱作农业研究没有终点,我们要让每一滴雨水都变成丰收的希望。”

三、寄语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农业是永不过时的朝阳产业。希望你们珍惜吕梁学院赋予的实践基因,既要扎根实验室探索生命奥秘,更要走进田间地头感知大地脉搏。记住: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次坚持可能创造历史。愿你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用科技创新破解“三农”难题,用青春汗水浇灌希望田野!母校永远是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