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基本情况概述
李亚会,女,1992年3月生,中共党员,吕梁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中央民族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培养民族生态学博士,现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小麦遗传育种。深耕小麦正向遗传学研究8年,主要研究小麦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定位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Q、抗条锈病基因Yr041133,开发KASP高通量SNP分子标记进行育种辅助选择,在Plant Disease、The Crop Journal和BMC Plant Biology等SCI期刊发表文章5篇(累计影响因子27.4),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
二、 个人事迹
(一)破茧:从迷茫学子到科研追光者
1.跨专业逆袭:2016年考研失利,二战调剂至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面对完全陌生的小麦遗传学研究,研究生期间与师兄师姐们经常请教。在此期间,我深感自身的不足,同时仅依靠导师传授的知识完成课题远远不够,需要自己大量的查找文献获取知识,也需要自学数据处理和绘图软件。研究生同时兼顾田间表型调查和分子生物学实验,不耻下问,最终在Plant Disease期刊发表SCI一篇,并以答辩优秀完成硕士学业。
2.七年磨一剑:博士期间遭遇三年疫情,实验一度停滞不前,期间自学QTL数量遗传基因定位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自学R语言和数据分析处理软件,整理数据和撰写文章,最终发表4篇SCI文章,博士顺利毕业。
(二)传承:在麦田书写人生
硕博期间都从事小麦遗传学研究,目前就职于北京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继续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相关研究,扎根麦田,利用目前基因组大数据对小麦产量、品质、抗病和抗逆等性状进行遗传解析,同时向优秀的育种前辈学习,致力培育优质高产的绿色有机小麦。
(三)科研业绩
利用BSR-Seq定位青心麦一个抗白粉病基因PmQ,位于2BL染色体上,这部分工作发表在Plant Disease,影响因子4.5;其次建立PmQ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获得紧密连锁的KASP标记,这部分工作以共同一作身份发表在Agriculture,影响因子3.6;还利用青心麦和041133的群体定位了新的抗条锈病基因Yr041133,这部分研究发表在Crop Journal,影响因子6.6;博士期间同样利用该群体进行芯片测序对农艺性状进行基因挖掘,找到60个QTL,其中位于4B染色体上一个一因多效的位点很可能是Rht-B1b的等位基因,这部分工作发表在BMC Plant Biology;此外也利用该群体进行成株期白粉病和条锈病的QTL基因挖掘,并聚合到4个高抗家系,这部分结果发表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我也对新疆提供的514份小麦种质进行白粉病抗性评价,找到7个高抗材料。
三、 对母校的祝福和期望
作为一名毕业生,衷心祝愿母校坚持“弘毅行知”,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建议加强"生物+信息"跨学科建设,增设生物信息学特色方向;设立"乡村振兴科研专项",鼓励师生把论文写在三晋大地上。愿学弟学妹们相信"每颗种子都有破土的力量",在生命科学的星辰大海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