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

杰出校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会 > 杰出校友 > 正文

石彭兰

发布日期:2025-05-12 作者: 点击:

一、 基本情况概述

石彭兰,女,1995年11月出生,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2019届本科毕业生,2022年获渔业资源方向农学硕士学位,现为海南大学生态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稳定同位素示踪。在校期间连续多年担任学生骨干(本科团支书、硕士党支部书记、博士支部宣传委员),硕士期间主要参与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1项,博士期间主持海南省博士创新研究课题,主要探究东寨港红树林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固碳潜力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2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做汇报5次,参与南海东北部-吕宋海峡科考航次1次。曾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

二、个人事迹

(一)求学经历:从生物科学启蒙到南海的科研坚守

1. 本科筑基:生物科学的启蒙之路

o 2015年以名列前茅的总成绩考入母校生物科学专业,系统学习了多门专业课,为后期硕士专业的选择奠定了方向。大二加入了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并完成了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应用TLC-CMS技术评价红枣中活性成分的抗氧化性》,实验室的基础学习让我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期望可以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行,且顺利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渔业资源专业进行深造。

o 担任团支书期间,多次组织主题团日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让我在服务集体中深化责任担当;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刻,更坚定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信念。

2. 硕士深耕:渔业资源的科学探索

o 在硕士阶段的科研探索中,我们构建了气候变暖与富营养化协同效应下的微生物响应机制研究框架。硕士阶段的科研历练,教会我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探索定力。面对气候模拟实验的复杂变量,养成了抽丝剥茧提炼科学问题的严谨思维;带领团队野外采样时,用行动诠释了科研人的坚韧——凌晨四点架设监测设备的身影,成为师弟妹眼中最生动的科研启蒙课。正是这段从微观机理到宏观生态的贯通式训练,让我在聆听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讲座时,敏锐意识到陆海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的共性与差异,也为我最终选择加入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o 作为党支部书记服务集体的经历,更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学术成长不仅需要实验室里的专注,更需走出象牙塔的责任担当。在研究生党支部从副书记成长为书记的工作期间,我始终以“党建引领科研,服务凝聚人心”为理念,在繁重的科研任务中探索出“双融双促”的工作模式。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悟到:基层党组织不仅是政治堡垒,更是科研战线的“红色引擎”。

3. 博士突破:海洋生态的攻坚之战

o 2022年开启生态学博士征程后,我始终以"破界思维"推动研究纵深发展。聚焦氮循环这一海洋生态系统的核心引擎,在国际前沿同位素示踪平台上,锤炼出"从氮同位素见生态密码"的敏锐洞察力;参与南海东北部吕宋海域科考航次时,凌晨甲板上与风浪博弈的采样经历,更让我读懂科研人特有的浪漫——数据本里密密麻麻的活性氮吸收速率,是与深海最赤诚的对话。实验室精密仪器与广袤南海的双重淬炼,赋予我"微观机理-宏观响应"的双重视角,而这份将基础研究锚定国家‘蓝碳战略’的使命感,始终跃动着母校赋予的科研基因——生物科学课堂上种下的生态敬畏,野外科考中淬炼的攻坚韧性,正是‘弘毅行知’校训烙印在青年科研者脊梁上的精神坐标。

o 在博士党支部担任宣传委员期间,我将科研人的求真精神融入思想引领,在惊涛骇浪中打磨出的宣传者自觉,既是对本硕阶段服务初心的延续,更让我懂得:真正的青年先锋,既能用移液枪丈量微观世界,也能用笔尖传递时代强音。

三、 对母校的祝福和期望

母校“弘毅行知”的校训始终铭刻在心,在生物科学殿堂的求学历程,您以博大的学术胸怀培育我探索生命奥秘的勇气,实验室的显微镜与野外科考笔记共同构筑了科研之路的基石。而今投身生态学研究,始终不忘母校恩情。愿母校永葆创新活力,在交叉学科领域培育更多兼具人文情怀与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让生命之树在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绽放新枝。期待未来与母校携手,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