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情况概述
裴双康,山西长治人,海南大学作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2021年本科毕业于吕梁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生物科学专业,在校期间担任班级班长、学生会干部,曾多次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并参与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2024年硕士毕业于海南大学作物学专业,期间以第一作者在《Agronomy》《分子植物育种》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海南赛区金奖。
成长故事
我出生于山西长治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对自然和生命科学充满好奇。2017年,我怀着对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踏入吕梁学院,开启了充实而多彩的大学生活。四年时光里,我始终秉持“学以致用、服务同学”的理念,在专业学习、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
作为一名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未来发展的根基。在课堂上,我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系统学习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核心课程。为了拓展科研视野,我主动联系系里的老师,加入了系里组织的行之实验班。2019年,我首次接触科研,参与山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父母代蛋鸡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和复方中药超微粉对种蛋孵化的影响,最终在省级核心期刊《饲料研究》发表论文,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的严谨与乐趣。同年,我担任生物与食品工程系辅导员学生助理,协助管理学生事务,提升了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2020年,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加山西省第六届“互联网+”大赛,团队以“现代农业腐熟工艺”项目获得省赛铜奖,这段科研体验,不仅让我系统掌握了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的完整流程,更培养了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这段经历也让我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作为班级班长,我始终将“服务同学、协助老师”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从大一起我主动承担起班级建设的责任,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我带领班委会成员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疫情期间,我每天督促同学们健康打卡,为隔离同学送餐送物,确保每位同学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些细致入微的工作让我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在思想建设方面,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定期组织班级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在班级管理上,我注重制度建设,协助老师制定了《班级考勤管理办法》《奖学金评定细则》等规章制度。每月召开班委会,及时传达学校通知,反馈同学诉求。在评优评先、助学金评定等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这段学生干部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优秀的班干部不仅要有责任心,更要有服务意识和组织能力。通过处理各种班级事务,我的沟通协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宝贵的经验也为日后的科研工作和团队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1年,我考入海南大学作物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作物抗旱分子机制的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系统学习了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作物表型组学技术。2022年,我发表论文《大豆萌发期和全生育期抗旱性评价及优异种质筛选》。此外,我也接触到了一些智能农业技术,2023年我们团队研发了“瑞禾智影-基于定制化CT的作物4D表型智能解析技术”,通过结合CT无损检测技术与机器学习,实现作物表型的高通量预测,该项目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海南赛区金奖。这一成果让我意识到,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分子层面的突破,还需借助智能技术提升育种效率。
2024年,我在《分子植物育种》发表论文《大豆生长素响应基因GmSAUR71的克隆、表达及抗旱功能鉴定》,揭示了该基因在大豆抗旱中的调控作用。同年,我在《Agronomy》期刊发表论文《Inversion of Soybean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Based on UAV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and Machine Learning》。这些成果让我更加坚定地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深入探索作物抗旱分子机制与智能表型技术的融合应用。
从吕梁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到海南大学的作物学博士研究生,我的成长离不开师长的指导和团队的支持。未来,我希望继续深耕作物抗逆分子育种与智能农业技术,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应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友寄语
“母校吕梁学院赋予我扎实的生物学基础,海南大学为我插上科研创新的翅膀。感谢每一位师长的悉心栽培和同窗的并肩奋斗!愿学弟学妹们保持好奇、勇于尝试,在科研与实践中找到热爱。农业是立国之本,期待更多青年投身农业科技,用智慧与汗水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