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刘小芳,女,汉族,1994年4月生,中共党员,2018年7月毕业于吕梁学院生命科学系,曾就读生物科学专业。在本科求学阶段,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与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博士研究生,攻读硕博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作为核心成员远赴东印度洋参与科学考察航次,跨越赤道在海上作业76天;凭借突出的科研创新能力,荣获2024年度国家博士研究生奖学金。个人事迹阐述如下:
个人事迹(正文)——成长故事
致正处大学的我们,一封信
早上在写论文的时候,收到大学班主任的一则消息,希望我作为校友,分享一下自己的事迹。很感动,一路给予我很多帮助的母校,时隔这么多年,依然还能记得我。能有机会把我成长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听,除了感激,心中也多了些许兴奋,成为我与母校再次隔空的回应。
2014年,正值学校宿舍楼新建,国庆节后开学而推迟的军训,使大一的我们拥有了独一份的纪念。以至于后来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生的宿舍,都让我内心和大学的宿舍比较,由衷感叹一句,我的大学宿舍环境真好! 珍惜当下拥有,这是时隔十多年,大学仍能带给我的心灵冲击。
刚入学的时候,同学之间讨论最多的便是“我不喜欢这个学校,我只是分数考低了,我只是运气差些……”于高考进来的我们,多了一些眼高手低,于专升本的学生,多了一些斗志昂扬。大学的第一课,是班主任薛瑞婷老师教给我的,攥紧时间,以她的求学经历和职业发展来给我们看山外的世界——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掌控时间。于是,以她为榜样,我开始了求学之路的折腾……
趁着年轻,多做,多尝试;这是整个求学阶段最真实的写照,永远是在忙碌,也是这份忙碌支撑着我走到现在。大一大二的我,每天早出晚归,不断尝试新的角色,学习委员,劳动管理团队,舞蹈社团,打工……就好像这个顺序一样,把自己的精力,时间进行排序,一边保证着学习成绩,一边去发掘自己身上的其他技能。忘而却步,只会让我们停留在想法层面,不断浪费着时间;问一百遍该去做什么,不如自己实践一次,感知应该做什么。这份实践,让我明白人的精力和时间如何分配,如何去筛选喜欢与不喜欢,只有自己做了,才能真正吸收;只有多尝试,才能确定热爱所在。
想做的事,趁早做,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大学最美妙的地方在于有很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也有很多丰富自我的学习机会。很感谢系里当时组织的“教师技能竞赛”,让我在大三的时候感受到源自内心的自信是什么。基于多尝试的理念,在老师的鼓励下勇敢的报名参加,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多加练习就会成为擅长的事,只要擅长,心底会生出自信的花。很遗憾,在后来的竞赛中,因为备战考研而放弃参加,这份遗憾转换为我后来升学之路上的坚定,只要机会来临,就会尽力抓住它。失败了,那就收获一种做事的方法,成功了,那便收获一份自信。
再坚持一下,永不放弃。我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知识要一遍一遍背诵,习题要一遍一遍练习,才能在每次考试的关卡上不掉队,这是多数普通人的缩影。每次求学的机会都是“刚刚好”,2018年升学硕士时,因为调剂系统没有点击确认,而刚刚好落脚到“海洋生物”的领域,又因为遇到一个好的老师,而刚刚好开启了博士生涯。看起来都是不经意的机会,但只有自己清楚,在每一次“刚刚好”的瞬间,我都选择了不放弃。每一次考试前夕,勤勤恳恳挑灯夜战的我;每一个陌生领域下,一笔笔书写的我;每一次失败跌倒后,调整心态站起来的我。一步一个脚印,是母校这个平台让我实现并验证了,只要努力,就能收获。
站在记忆中生命科学系的走廊上回望,想起无数个与系里老师相望的瞬间——杨阳老师挎着塞满教具的包匆匆赶来,与我们探讨着教学技能和生活的意义;张二芳老师拿着实验方案,一遍遍纠正我们操作;郭爱华老师带我们穿越庞泉沟的晨雾,枯叶中翻找识别每一株植物标本……正是这些润物无声的托举,让我们在考研面试场上敢与名校学子并肩,在就业季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橄榄枝。
母校最动人的教育智慧,是让每个平凡的我们都拥有被看见的权力。如今作为一名博士生的我,在母校用心搭建的舞台上,被托举学会了独立行走。这一路,母校一直为我点着星光,让我不断赶路,成为能照亮别人的光源……
校友寄语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努力了,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运动,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是我们前行的根基。愿母校的每一位学子,我们一起永葆初心、充实生活之学与生命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