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

杰出校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会 > 杰出校友 > 正文

张发青

发布日期:2025-05-09 作者: 点击:

一、基本情况概述

张发青,女,1980年5月生,历史学博士,教授。1999年就读于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现任吕梁学院科研与学科建设部副部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记者与中国革命等。

山西省领军人才,山西省社科联委员会委员。主持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市级教科研项目,发表4篇CSSCI论文、出版专著2部。

获山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山西省工会组织建设优胜个人、吕梁学院校长突破贡献奖,多次被授予模范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个人成长故事

(一)勤学不辍,追求日进寸功

张发青的求学历程始终贯穿着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学术研究的不懈努力。十年求学路,她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深刻内涵。

在外语系求学期间,她刻苦钻研,成绩优异,多次获得一等奖学金。她不仅精通英语,还广泛涉猎历史、文学等领域,为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毕业后,她毅然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硕士阶段的学习不仅为她奠定了扎实的历史学基础,也激发了她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之后,她回到吕梁学院任教,但并未停止深造的步伐。

2016年至2017年,她再次回到学术殿堂,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访学进修。这段经历不仅拓宽了她的学术视野,而且确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还发表了高质量论文。这些积淀不仅彰显了她的学术潜力,也为她后续的博士学习指明了道路。

2019年,她进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博士阶段,她专注于美国记者哈里森·福曼研究,深入剖析其在华报道,揭示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相继在《近代史研究》和《史学月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其博士论文获评南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这些成果进一步巩固了她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张发青的求学历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历程,更是对“勤学不辍,追求日进寸功”这一理念的生动描绘。

(二)扎根吕梁,服务老区教育

硕士毕业后,她来到吕梁,一呆就是20年。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潜心育人,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

她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探索未知的舞台。早在2009年,她采用的探究式教学法就受到山西省教育厅评估专家的一致认可,并被誉为吕梁学院五大特色之一;2013年,她首创的封闭性淹没式双语教学模式再获好评,并代表学校在全国ISEC项目教学展示环节获得第2名的好成绩;2014年,她获得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代表我校参加山西省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并获奖;2018年她主讲的《世界现代史》被评为学校优质课程第1名。近5年,她深入贯彻OBE教育理念,又新创了盲盒游戏+知识竞赛的教学模式。她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喜爱,多年来学生满意度高达95分以上。她的教学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且促进了老区教育的发展。

(三)深耕学术 推动学校跃升

在历史研究领域,她不断探索学术前沿,取得多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她主持完成了近10项国家级、省市级教科研项目,发表了4篇高质量论文,荣获了3项省级奖励,出版2部著作。其中2项成果使吕梁学院核心办学指标和关键学科指标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

华东师范大学访学期间,她开始专注于搜集资料,从浩瀚的书海中筛选信息,从繁复的史料中提炼精华,终于找到学术创新点,接连发表4篇高质量论文。其中,发表于《近代史研究》的论文《哈里森·福曼〈北行漫记〉的多维审视——兼评肯尼斯·休梅克对〈北行漫记〉的评论》荣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首度填补学校核心办学指标空白,使学校走在新办本科院校前列。2024年,她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福曼档案中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成功获批,再次成为吕梁学院学科指标的重大历史性突破。省社科一等奖的获得和国社科项目的获批,不仅解决了我校建校45年来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而且彰显了她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与实践。在她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专注科研,努力创新,学校的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张发青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教育和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为学校核心办学指标和关键学科指标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成长历程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努力,更映射出吕梁学院在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厚底蕴。

三、校友寄语

愿你忠诚于党,守诚于心,精诚于业,开诚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