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简介
句建国,男,中共党员,1991年12月生,吕梁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5届优秀毕业生,工学博士。现任西安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专职教师。在校期间连续四年专业成绩第一,任系学生会主席,获国家奖学金等国家级荣誉7项、山西省优秀毕业生等省级表彰3项、吕梁学院院长奖章等校级荣誉10余项。联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山西省重点创新计划1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在MICCAI、IEEE TMM、Information Fusion等中科院一区期刊发表论文2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成果转化应用于3家三甲医院智能诊疗系统。担任国际期刊《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Computational Life Sciences》青年编委,IEEE Trans系列等一区期刊评审专家。
二、成长故事
(一)破茧:从方言少年到学术新星
1991年冬,句建国出生于山西朔州一户普通农家。2011年秋,这个带着浓厚晋北口音的青年踏入吕梁学院,城乡差异带来的冲击清晰可见:课堂上因"前后鼻音不分"被同学善意提醒,学生会竞聘时因紧张忘词而落选。但正如他在笔记本扉页写下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开启了系统的自我重塑计划:每天清晨六点半在北川河畔朗读《普通话测试指南》,课余主动报名演讲比赛,通过担任系辩论队队长锤炼表达能力。
在专业精进之路上,他独创"三维学习法":纵向深挖教材知识脉络,横向拓展学科前沿动态,立体构建项目实践体系。凭借这套方法论,多门专业课程设计获全系最优评价,主导开发的"中国邮储的网络信贷方案"在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中摘得国家级奖项。四载春秋,这个曾经在讲台前手足无措的农家学子,以连续四年专业第一的成绩,先后斩获国家奖学金、山西省三好学生、院长奖章等荣誉,用行动诠释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
(二)求索:交叉领域的拓荒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治学理念,始终贯穿句建国的学术生涯。攻读硕士期间,面对医学影像分析的跨学科挑战,他建立起"双轨制"学习模式:白天深耕计算机视觉算法,夜晚研读《医学影像诊断学》,累计整理临床案例笔记5万余字。在导师指导下,他将改进型U-Net网络应用于肿瘤分割,相关成果发表于SCI一区期刊《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
博士期间深耕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领域时,他遭遇了职业生涯首个重大挑战——模型过拟合问题。2023年寒冬,在连续三周实验失败后,他带领团队重新梳理实验数据,发现传统算法对动态组织适应性不足。经过97组对比实验,创新性提出"时空特征动态耦合"算法,相关论文被医工交叉领域顶级会议MICCAI收录。该技术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测试期间,将小肠间质瘤筛查准确率从82.4%提升至87.5%,平均单例诊断时间缩短至3.2分钟。截至目前,他已在IEEE TMM等中科院一区期刊发表论文22篇,引用量达260余次,5项发明专利应用于三甲医院影像科智能诊断系统。迄今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EEE TMM、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Information Fusion Pattern Recognition等中科院一区期刊发表论文22篇,形成"理论创新-临床验证-产业应用"的完整科研闭环。
(三)传承:科研育人的践行者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求知欲",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句建国的教学生涯。"好的教育应该像导航软件,不是规定路线,而是提供多种可能。"担任西安科技大学教师后,句建国在《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中创新实践"问题链教学法":每节课从医疗场景实际问题切入,通过"CT影像分割-病理特征提取-智能诊断决策"的递进式案例,让学生直观理解算法原理。指导学生团队开发的"前列腺超声影像智能引导穿刺系统",研究成果发表于中科院一区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
作为青年党员教师,他积极探索"科技+思政"融合路径。在党支部支持下,带领学生研发"党史知识智能问答系统",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党建知识库,该项目被纳入校级智慧党建平台。其主讲的"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专题课,通过算法偏见、数据隐私等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发展的人文关怀,相关教学案例得到领导一致好评。
三、校友寄语
"弘毅行知"的校训精神始终指引着我的成长航向。在吕梁学院这片沃土,我们不仅获得知识武装,更汲取到突破困境的精神力量。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期待学弟学妹们以智能技术为笔,以家国情怀为墨,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中书写青春华章。让我们共同守护母校荣光,让"弘毅"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