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基本情况概述
张苗苗,女,1997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
2015-2019年就读于吕梁学院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19-2022年就读于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师从郑兵教授;硕士毕业论文获评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9月起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吴奇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奖学金双料得主:2024年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2年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二、个人事迹
2015年,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我踏入了吕梁学院数学系的大门。那时的我,对数学充满了纯粹的热爱,但对自己的未来还缺乏清晰的规划。四年的本科学习中,我扎实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系统接受了数学思维训练,这不仅塑造了我严谨细致的学习风格,也逐渐坚定了我走学术道路的信心。
本科期间,我深刻体会到,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思维能力的锤炼。每一次证明一道定理、每一次推导复杂公式,都是对我的思考深度和耐心的磨炼。正是这种锻炼,使我在本科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为我之后的求学之路埋下了伏笔。
2019年,我顺利考入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攻读理学硕士学位。面对更高层次的学习挑战,我清晰地认识到:只有不断自我突破,才能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研究生期间,我在理论学习和科研实践中不断精进,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逐渐从一名知识的学习者成长为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研究者。
硕士期间的科研生活并不轻松。我曾因一道难题连续数周反复推导;也曾因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而感到沮丧。但每一次挫折之后,我都选择迎难而上,不断调整思路、查阅文献、请教导师和同学。渐渐地,我学会了以更加开放、坚韧的心态面对科研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硕士论文因理论扎实、成果突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这是对我努力的一种认可,也极大激励了我继续深耕学术的决心。我由衷感谢我的硕士导师郑兵教授,感谢他对我论文的悉心指导和每一次细致入微的修改。在反复打磨的过程中,我不仅培养了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也进一步坚定了对科研探索的热爱。
学术之路是一场马拉松,需要长期的热爱与坚持。2022年9月,我怀着继续追寻科学梦想的初心,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在工科领域具有雄厚的实力,能够在这样高水平的学术环境中学习与科研,对我而言既是宝贵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博士阶段的学习更加系统和深入,科研任务也更具挑战性。尤其是在科研选题、独立设计实验、撰写高水平论文等方面,对综合能力的要求远远高于以往。刚进入博士阶段时,我也曾迷茫过、焦虑过,但凭借对科研的热爱和不断积累的能力,我逐步找到了自己的节奏。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前沿文献,不断打磨自己的研究思路,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在实际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科研之外,我也始终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与导师、同门、国际同行的交流中,我不断学习如何用更清晰、严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各类学术会议中,我也积极展示自己的工作,汲取宝贵的反馈意见。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学术视野,也让我逐步具备了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在不断学习和努力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些荣誉与肯定。2022年,我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4年,又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份“国家奖学金双料得主”的荣誉不仅是对我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是一种激励,提醒我时刻保持初心,继续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
回顾过去,吕梁学院四年夯实了我的学术基础,兰州大学三年提升了我的科研能力,上海交通大学则让我在更高的平台上追求卓越。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无数次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挑战中坚定信念。未来的路依然充满未知,但我相信,只要保持对科学的热爱,保持对梦想的坚持,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打磨自己,我一定能够走得更远,收获更丰盛的果实。
成长,是一场不断超越自我的旅程。感谢一路上所有给予我帮助、指导与支持的老师、家人和朋友们。未来,我将怀揣感恩之心,继续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勇敢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在科研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三、对母校的祝福和期望
吕梁学院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也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起点之一。这里有严谨治学的老师,有奋发向上的同学,有充满温暖与力量的校园记忆。四年的学习和成长,不仅让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更培养了我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值此机会,衷心祝愿吕梁学院继续秉承“弘毅行知”的校训,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砥砺前行,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希望母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影响和成就更多像我一样心怀梦想的青年学子!